今日关注:湖北武汉:及时收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 保障安全用药


【资料图】

中国消费者报武汉讯(记者吴采平)“吓死我了,还以为得了什么重症……”得知连续发热症状是药品不良反应后,消费者李先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悬着的心也落回了肚子里。几天前,李先生因外伤前往医院门诊进行输液治疗,注射盐酸莫西沙星后全身发热,体温最高达39℃。起初,他以为是伤口引发感染导致的,并未在意。然而,在连续用药的5天里,李先生每天都会发热并伴有全身皮疹,这让李先生慌了神,急忙找医生咨询。医生认为发热可能是莫西沙星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导致的,并立即给李先生停药。之后,发热、起皮疹的症状果然再未出现。随后,医院将这例不良反应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据武汉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监测科负责人李田介绍,不良反应主要有以下几种:最常见的是副作用,即药物在常用量时所发生的与治疗作用无关的不良反应,停药后副作用会很快减轻或消失;第二种是过敏反应,即一些特殊体质的患者用药时出现的特殊反应,轻者出现皮疹、药物热等,严重的甚至会呼吸困难、休克;第三种是后遗效应,如长期使用安定类镇静催眠药物次日引起的昏睡感;第四种是成瘾性与依赖性,停药后可出现戒断症状。“根据描述,李先生可能是不良反应中的过敏反应。”李田说。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是药品监管体系中的哨兵,通过及时发现、调查、评价、处置不良事件和预警信号,为消费者安全用药守卫站岗。据记者了解,截至2022年12月8日,武汉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今年共收集评价药品不良反应报告18314份,报告数较去年同期增长9.16%。

收到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后,武汉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工作人员会审核报告填写是否合乎规范,报告类型是否正确,重点关注新的和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并从专业角度判断用药与不良反应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当评价合格后,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将被纳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作为药物安全性及有效性再评价的信息数据基础。当某种药物存在严重不良反应,国家药监局会对该药物的风险与获益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措施,比如增加警示语、修改说明书、限制使用、停产撤市等。

武汉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监测评价工作的基础在于信息数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量增多,并不是药品安全水平下降,而是监管部门掌握的信息越来越全面,对药品的风险更了解,风险更可控,对药品的评价更加有依据,监管决策更加准确。做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收集工作,能够为后续的药品监管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需要提醒广大消费者的是,当使用药物后出现不适症状,可以考虑是不是由药品不良反应导致的,尽早告知医生或药店工作人员,也可以个人填写表格上报到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中。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