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速递!2022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输入性通胀压力仍存,专家称重点稳定煤炭价格
1月12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2年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1.8%,环比持平。2022年12月PPI同比下降0.7%,环比下降0.5%,弱于预期。
与此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2022年稳物价有关工作情况,预判2023年的物价情况。
【资料图】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司长万劲松称,2022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上年上涨2%,低于全年3%左右的预期目标。其中,食品价格指数上涨2.8%,明显低于美欧等主要经济体10%左右的涨幅,国内外粮价涨幅对比更加明显。
展望2023年,万劲松表示,尽管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高位波动,输入性通胀压力仍然存在,不过在大宗商品特别是能源方面,国家有相关举措保障物价平稳。
就2023年的输入性通胀压力,民生银行(600016)研究院宏观高级研究员应习文1月12日对时代财经表示,预计2023年我国PPI可能以通缩开局,但随后缓步回升,“走出通缩的时间取决于内需复苏的速度,以及全球商品价格受各类不确定因素影响的结果,预计全年涨幅在0.5%左右。”
国家发改委还提到,2020年以来,各地累计发放物价补贴约375亿元,惠及困难群众7.3亿人次。2023年进一步将领取失业补助金人员和低保边缘的人口阶段性纳入价格补贴联动机制范围。特别提到,将启动补贴的条件持续优化,将启动条件中的CPI单月同比涨幅由3.5%,阶段性降低为3%。
对此,光大银行(601818)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1月12日对时代财经称, 发改委将启动条件中CPI当月同比涨幅调低,并结合区域实际情况扩大保障范围,意味着国内对低收入困难群体帮扶保障力度是增大的。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应对输入性通胀 重点保供煤炭能源
据国家统计局,2022年12月PPI同比、环比均出现下降。12月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涨跌互现,其中原油价格低位企稳后小幅反弹,天然气供需形势好于预期导致价格回落。
就国家发改委判断2023年输入性通胀压力仍然存在,应习文表示认同,他对时代财经指出,虽然现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较前期有所回落,特别是原油价格,但造成其价格剧烈波动的因素还是存在的,最主要的是地缘政治格局的不稳定,“除了乌克兰危机以外,比如说伊核危机,还有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的地缘政治隐患和冲突,都有可能会影响全球原油价格。”
此外,应习文还注意到,天气也是影响能源的重要因素,现在欧洲天然气价格下降比较显著,主要是今年北半球是暖冬,但冬天还没有过去,未来会不会出现气温的骤降导致天然气价格上升,也是不确定因素。
应习文进一步指出,今年中国经济预期是会复苏的,目前大家认为经济复苏主要动力主要来自于消费,“那么地产会不会出现超预期复苏?如果出现超预期复苏,再加上中国的氢能源汽车方面的复苏,可能会引起大宗商品需求的上升,这也是支撑大宗商品的因素。”
在周茂华看来,如果2023年能源价格高位运行,会导致国内生产生活成本有所上升。能源影响领域广泛,上下游价格传导,随着国内需求稳步回暖,部分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企业商家将部分成本压力向终端消费者转嫁,或引发潜在通胀预期。
回顾2022年,能源价格上涨对全球的影响巨大。据1月11日国家发改委在官网发布2022年稳物价盘点文章,2022年1—11月,美国、欧元区CPI中能源价格同比分别上涨约27%和38%,而我国CPI中居民水电燃料价格仅上涨约3%,汽柴油价格涨幅也明显低于美欧。
发改委在上述盘点中指出,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稳能源价格对经济平稳运行至关重要。万劲松在记者会上也提出,以煤炭为“锚”,千方百计稳定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
为此,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牛育斌在记者会上介绍,发改委在大宗商品特别是能源方面的举措包括:一是创新机制,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煤价改革电价改革双管齐下,以机制创新支撑能源保供稳价改革完善;二是稳定预期,持续加强宣传解读和预期引导,积极应对价格异常波动风险;三是加强监管,建立煤炭价格监测和成本调查制度。
“国家发改委的思路与措施是正确的,维持煤炭价格稳定,也就是维持能源价格的稳定,防止通货膨胀。”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1月12日对时代财经分析,通货膨胀是指所有的大宗商品上涨,不单单是指能源,但是能源板块占比是比较大的,特别是油气价格。
“中国的能源问题,其实都是煤炭问题。煤电占到电力的63%,如果煤炭价格稳定,能源价格也会比较稳定。”林伯强进一步指出,今年欧盟、美国面临着油气价格高企,通货膨胀就很高,而中国能源价格没有太大动静,因为煤炭保供和煤电价格在逐渐理顺。
兜底民生 重视价格补贴联动机制
据国家发改委价格司万劲松介绍,2022年CPI单月涨幅始终运行在3%以下,全年上涨2%,大幅低于美国8%左右,欧元区8%以上,英国9%左右等发达经济体的涨幅,也明显低于印度、巴西、南非等新兴经济体7%~10%的涨幅,国际、国内在通胀方面对比十分鲜明。
尽管如此,国家对疫情带来的民生问题十分关注。去年12月15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到,“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强调“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伴学介绍,今年在城市低保对象、特困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等7类群体基础上,进一步将领取失业补助金人员和低保边缘的人口阶段性纳入价格补贴联动机制范围。
据悉,目前共覆盖困难群众约6,700万人,部分地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一步扩大的保障范围。2020年以来,各地累计发放物价补贴约375亿元,惠及困难群众7.3亿人次,其中2022年发放物价补贴约65亿元,惠及困难群众约2亿人次。
周伴学进一步介绍,目前满足CPI单月同比涨幅达到3%,或者CPI中食品价格同比涨幅达到6%的任意条件即启动价格补贴联动机制。部分地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一步降低了启动条件。今年将启动条件中的CPI单月同比涨幅由3.5%,阶段性降低为3%。
“随着启动条件的放宽,惠及人群更多。”周茂华分析称,国内物价补贴保障范围广,切实惠及困难群体。同时2022年,发放物价补贴约65亿元和惠及困难群众约2亿人次均低于近三年均值,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国内物价表现温和。
事实上,针对消费数据的疲软,从2020年以来就有多位经济学家建议给困难群众发消费券,甚至直接发钱刺激消费。
去年2月,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张斌在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就表示,建议“对弱势群体家庭采取为期1年的暂时性收入补贴”。张斌指出,补贴金额不能太低,否则起不到帮助中低收入群体的作用,起不到提振消费的作用。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