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嘉:开发商、物业维修“踢皮球”,消费者权益如何保护?

中新经纬3月16日电 题:开发商、物业维修“踢皮球”,消费者权益如何保护?

作者 李宇嘉 广东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


(相关资料图)

近两年,“保交楼”无疑是中国房地产行业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保交楼,就是保民生;保交楼,也要交好楼。

2月份,乐居新媒体针对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交付楼盘作出的一份业主收房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收房服务、房屋质量和物业服务是购房者关注的前三大要素。

随着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多年,居民的“住有所居”问题已基本解决,而如何从“住有所居”向前再迈进一步到“住有宜居”,这就需要房地产企业和物业管理企业共同携手,特别是在已交房、交楼的存量社区内,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与水平。

长久以来,社区的物业管理就存在业主收房入住后,发现房屋出现工程质量等问题,物业和开发商相互推诿,最终还得业主自己埋单的情形。

近期,笔者就正在亲身经历类似事件,笔者购买的广州某小区的一个项目楼盘交付过后,开发商按流程撤场,物业管理企业进驻,但在装修过程中,家庭可视对讲机需要调整安装位置,但因专业技术操作有门槛,需开发商出面配合,但最终笔者所在小区的开发商与物业方互相甩锅,认为该项应是对方职责范围。目前,笔者已投诉多次,但相关问题迟迟仍未得到推进与解决。

据了解,在全国存量社区内,有类似的问题并非个例。随着一年一度的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到来。国内某知名物业管理公司内部进行舆情风险排查后发现,收到的80条物管服务投诉中,有超过70%的投诉均与项目开发商、物业公司责任难以厘清边界带来的管理难题有关。

由于两家企业责任经常发生交叉,一时难以理清,业主面临的居住问题常常被一拖再拖,饱受被“踢皮球”的痛苦与无奈。

对于这种情况,一家头部物业管理公司的负责人曾向笔者表示,消费者住房在维保期内开发商基本能做到“维修负责”,但维保期过后,业主遇到的问题,经常会出现怎么修也修不好,或者牵涉太广根本没办法修的情况。但前期开发商已经离场,物业就经常需要“背锅”,物业公司在某种程度上也深受困扰。因此,两者就容易出现长期扯皮情况——这也是地产开发商接到客户投诉最多的地方。

笔者认为,当前,如何合理协调、梳理明确前期开发商与当期物业公司各自的责任与义务,共同服务好存量社区业主,成为居住消费领域应重点关注的一大痛点。

对此,笔者建议,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应严格把控商品房验收标准,发现有质量问题的商品房被验收合格,要严肃追究相关负责人责任。其次,完善验收承接责任制度,对新完工的物业服务企业要严格履行验收程序,坚持验收标准,从严把关。

再次,建议项目设立专项账户,以及物业保修保障制度,即开发商在新建物业交付前按建筑安装总造价的一定比例,一次性向监管部门交付物业质量保修金。若开发商不履行保修义务,经业主申请,监管部门审核,业主的维修费用就能从以上物业质量保修金中支出。

随着存量房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购房消费者更在意居住的舒适度与品质。因此,笔者建议相关企业(开发商、物管企业)要积极主动,自查自律,采用精细化、专业化的管理服务,能在项目交房前期就厘清两者责任,各司其职。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打造出自身良好的服务金字招牌,唯有此,企业才能走的长走的久。(中新经纬APP)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选编,因选编产生的作品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选编内容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责任编辑:李惠聪

编辑:郭晋嘉

关键词: